霜落远岚

我就是个小透明,也就在这里随便写点东西吧。没什么好介绍的。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好片,但不是神作

将一本书改编成电影是很难的。电影是门视听艺术,图像信息最先进入观众的脑海,其次是声音,最后才是人物对话的实质内容。但是看书的过程基本上是相反的——描述性的文字和人物的对话几乎是唯一的媒介,而一本书中包含的图像信息要么是插图,要么就要靠脑补。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本书在我看来算是更难改编成电影的那一类。看过原著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书中充满了主人公Elio的心理描写(毕竟少年情窦初开,肯定是愁肠百转千回),而这些心绪和情感历程都是很难用电影的手法展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全书以第一人称行文,所有的角色和故事其实都是透过Elio的眼睛的折射成像,而非客观的、上帝视角的刻画与描写。当用一部电影来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除非我们把镜头绑在Chalamet的脑袋上(这种手法其实还真有人用过,参考英国电视剧The Peep Show),技术层面上就无法确保视角的同一,更不要说角色塑造和故事叙述了——简单来说,在看原著的时候我们可以允许某个人物的形象扁平、偏颇甚至扭曲,因为人都是有偏见的,而我们站在Elio的角度,当然也借用了他的偏见;另外,故事情节在原著中当然是由主人公Elio独力推进,我们只能读到他这一边的故事,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即便逻辑上应当存在,我们也只能自行脑内小剧场或者干脆忽略。


原著的这些特点毫无疑问地给编剧Ivory创造了不小的难题。显然在剧本里,他不能写“Elio产生了如下心理活动/想了这些事”这样的段落,因为(除了后期ADR加一堆画外音之外)基本没法拍到电影里。于是我们看到的电影前1/3部分大致就是这样的场景序列:


Elio看到Oliver来了

Elio和Oliver短暂互动*n1

Elio和Oliver短暂互动并且Oliver显得冷漠*n2

杏的词源讨论与基本文化知识测试

打球揉肩戏

Elio郁闷地刮胡子

Elio与家人互动

Elio自/慰没成功并与Oliver互动

Oliver的花泳裤特写*n3

Elio和Oliver聊天互动*n4

花式弹巴赫的钢琴戏

泳池谈哲学戏

大家一起蹦迪戏并且Elio惆怅地看着Oliver和别的女孩一起蹦迪

发展Elio/Marzia副线

Elio假模假式地撮合Oliver和另一个女孩

考古大发现之旅

Elio和Oliver的红泳裤亲密接触


单子列出来以后就很容易发现:影片的开头部分放进了相当多的场景,每个场景又相对较短,就好像是把原著第一部分里的情节以及有可能发生的情节都排列在一起、然后再去掉这些情节之前或之间的种种纠结的单相思和碎碎念得到的结果。假如一名观众没看过预告片,没看过情节简介,事先不知道这是关于一个少年无可救药地爱上一个青年然后经历了爱之甜蜜、辛酸和苦痛的故事的话,那么他/她很可能会问,为什么Elio被Oliver碰一下肩膀就那么大反应,为什么Elio看到Oliver和别人跳舞就那么难过,为什么Elio对Oliver的泳裤那么痴迷还对其做出亲昵的动作。很遗憾的是,剪辑师在这里也没帮上忙,这一串场景的剪接基本只能用生硬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有点刀凿斧刻的感觉,往往是人物的对话刚刚结束,观众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场景就立刻切换了,而且还经常是室外到室内、白天到晚上、安静到吵闹这种比较突然的场景切换——不知道是不是影片初剪版本超时太多,最后不得不牺牲掉这一部分的喘息之地。电影有时和音乐是相通的,信息和情感的表达远不止于有内容的部分,更在于暂停、静止和留白,尤其在后者的空间里,观众才能回味和体会更加含蓄的情绪,而在这里,Elio对Oliver的眷恋和渴望恰恰就是十分含蓄的。如果编剧/导演没有打算在一段给Elio安排大量面部特写,让他用表情说话的话——剧本里对Elio的描写其实还不少,但是影片中比较明显的只有跳舞戏一处——那么应该至少给观众一点点空间来跟上影片的情感节奏,否则那些更具张力的场景(比如前面列举的三个)就会稍显突兀。


文章写到这里,我总算是对于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看到一半就放弃的行为作出了自我辩解。但是,有趣的是,一旦进度条走过了1/3,影片的质量就基本是在单调上升。我绝对不是说上面那一大串戏码都不好:“杏的词源”部分就是一幕相当经典的自然派情景喜剧,弹巴赫那一段用三种曲风把Elio的任性、惆怅、愤懑和机灵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跳舞戏中给Chalamet的面部特写几乎就是“看好了Timothee要凭本片拿奥斯卡提名了”的前情预告——但是从那个骑士与公主的童话故事开始,本片就几乎没有任何失误了。


我还记得在影片宣传前期Mystery Of Love这首歌火了好一阵子,但是我一直觉得它有点太安静了,旋律也不够明显。直到我看到影片里主题曲第一次响起的那个瞬间。寂静的夜晚,荡漾的湖水,陷入爱恋的少年形单影只,独坐思索,满脸愁绪。那是影片里第一个真正打动我的场景。这是一段黑乎乎、静悄悄的戏,却很有力量。(有句话叫“大音希声”,是不是。)


说起“安静”,我突然意识到,在我看来全片最精彩的几个段落几乎全是没有台词或者只有很少台词的。必须排在第一名的就是整部影片最后的那个(以电影标准来说的)长镜头:Elio听说了Oliver订婚的消息,蹲在壁炉旁默默地流泪,跳跃的火光映在他的脸上,他先是故作坚强,带着笑意撑了好一阵,然后遗憾、悲伤、痛苦一点点浮上表面,终于有泪水流了下来,接着是情绪的释放,脆弱、绝望和酸楚,之后一切慢慢地缓和、平复——屏幕的另一边已经开始次第出现演职人员名单,但是这一边的Elio还在咀嚼他的初恋,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就不得不陪着他一起咀嚼,一起经历一次高强度的情感浪潮——这当然是全然戏剧化的处理,也是导演和男主演的把控力与野心的宣示,但是如果没有这段戏,这部电影的感染力就会打折扣。另外,影片末段的接电话戏也极其感人,Elio嘴上轻描淡写地应和着,但是脸上的表情暴露了他的心碎——这一段表演也让我想起了《单身男子》里Colin Firth在接到爱人死讯的电话后的那段表演,当然,后者在精湛程度上是远胜的(毕竟那可是Colin Firth,而且那一段也是电影的重头戏)。


和拥有不少精彩片段的Elio相比,Oliver这个角色就要逊色几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角色是很难塑造的,毕竟原著里的Oliver就有点反反复复、若即若离,不仅相对客观的描写几不存在,其形象也稍显模糊和单线。这就需要编剧自行补充,让Oliver的形象丰满起来,并且最好可爱起来,因为既然主人公一下子就爱上他了,那么这个人物总应该有些吸引力。但是,我不得不说,电影里的Oliver还是那副反反复复、若即若离的样子,一会儿仿佛有意挑逗男主角,一会儿又唯恐避之不及,这就显得这个人物不怎么讨喜,甚至还可能有些莫名其妙。我们要知道,在书中的Oliver之所以是书中的形象,是因为这个Oliver是Elio眼中的Oliver,Elio时时刻刻都在思考“Oliver是不是像我想要他那样地想要我”,所以才会有那种“他怎么一会儿来招惹我一会儿又不理我”的不连贯性,可是如果电影里也这样去表现这个人物,那么从观众的第三者视角来看,Oliver简直就有点混蛋了——我们后来知道Oliver一直是害羞的、犹豫的,所以他才不去主动地表达,才不去对Elio采取行动,那么电影前半部分就应当展现这个方面,而不是略过不表。这个问题不是,或者至少不全是,Oliver的扮演者Hammer的责任,因为剧本上的确没有明确地给出指示,而导演也没有特意给Oliver足够的镜头。


整体上来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不错的影片,特别是电影的取景、构图和配色——如果导演有意拍摄一部意大利风情纪录片,我一定非常赞成——并且编剧确确实实在改编上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为故事的叙述,尤其是后半段的故事叙述,增添了可观的戏剧张力(不过如果你没看过原著而且又觉得影片末段Perlman教授对儿子Elio说的那段话特别棒的话,建议不要看原著第四部分,因为那段很长的台词基本都是书里的原句)。但是它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剧本里有些相当不错的细节(甚至场景)最终没有得到执行(想必大家都听说了Ivory抱怨没有full nudity的新闻了,但我觉得裸不裸倒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故事的主旨其实包含对爱、对欲望、对性的接受和坦诚,但是影片连个实在的床戏都没有,上床亲热一下就拉灯,然后两位男主就搂抱着开始说"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这么好的一句台词震撼力一下子骤减),而剧本中原本存在的小缺陷却被剪辑或者导演的情节取舍放大。一方面,我很高兴见到一部并非关于传统同性恋话题的同性题材电影成为颁奖季热门并且感动了很多观众(包括我自己),但另一方面,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这么伤感、这么个人、这么美,我才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做得更好。


(附电影剧本链接:https://sonyclassics.com/awards-information/screenplays/callmebyyourname_screenplay-20171206.pdf)


评论(2)
热度(38)
©霜落远岚 | Powered by LOFTER